甲午战争时中日实力如何?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甲午战争时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

陆军, 清在甲午时期,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勉强可做地方维持治安只用,全无作战能力,实际可用主要是各地练军和勇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各省练、勇两军人数三十四万九千七百人。其中淮军约4万,装备较好,有当时先进的连发步枪、加特林机枪、火炮等,其他部队责装备差距很大,有装备进口枪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枪的。日军在维新以后,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陆军体系,1893年有7个师团,约7万人。但是借助动员体系。甲午时期日本陆军实际有二十四万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万,战斗兵力略少于清军。装备主要是国产的单发步枪和75毫米火炮。
清军人数虽多,号称百万,但是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过35万,略多于日本的24万,考虑到各地驻防、调动上的困难,实际用于一线的,还不如日军投入一线的17万多。 清装备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部队装备了较先进的武器,但是多数部队装备还比较落后;二是各部队甚至同一部队,都装备了好几种口径的步枪,补给困难,各部队需要建立自己的后勤补给体系;三是清军由于多用于镇压国内起义,所以火炮装备比较重视轻便性,装备火炮多为37毫米过山炮。而日军的单发步枪虽然不如清军的连发枪,但是总体水平和清军平均水准相当,而且口径统一,便于后勤补给,同时日军的炮兵部队已经向西方学习,统一装备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远超过清军。 日本已经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而清军则甚至连统一指挥都做不到,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地方官员为保护本地利益,将部队调离战场的事情。更不要说双方军官对于现代战争的认识了。
海军 ,清末经过几次海防大议,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几支近代水师,但是除北洋已经成军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战争中遭受重创,之后又缺乏资金支援,已经破败不堪,不堪作战,同时南北洋互相对立,也不愿参战。而广东水师虽有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哥哥统辖,愿意参战,但是除3艘巡洋舰外,其余多为炮艇,无多少战斗力。双方实际可用兵力清军有铁甲舰2艘,巡洋舰11艘,鱼雷艇12艘,加上炮舰等总吨位41200吨,日军有铁甲舰、半铁甲舰3艘,巡洋舰19艘,鱼雷艇37艘,加上炮舰等59000吨,日军略占优势。同时北洋海军成军较早,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所以总体实力上,海军也弱于日本。

  其实当时中日实力差不多的,在国力上甚至中国更强。但是由于中国当局的腐败无能、怯敌自败,而日本有蓄谋已久,最终导致了中日战争的失败,恨矣!!!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与之相反,慈禧太后一再消减海军军费,为了自己的生日甚至挪用海军买舰船的军费!而官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甚至为海军造的炮弹中填充沙子!
  所以说,中日甲午战争之败,中国不是败在实力上而是败在腐败的清政府手里。当时日本已经倾全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战争,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而且中日实力相差并不远,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某些军官畏敌如虎,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种种因素结合致使中国最终被吓倒!!可悲啊。

  既然你问了,那么就记住这些人吧。他们有的是应该名垂青史的,有的是应该遗臭万年的!!!

  英雄: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陈策、马金叙、聂士成、徐邦道、
  败类:慈禧、叶志超、吴敬荣、赵怀业、黄仕林、卫汝成、龚照玙、牛昶昞

  上面那些英雄或者顽强抵抗或者壮烈殉国,而那些败类或者为一己之力玩弄国柄,或者临阵怯敌,望风而逃,或者投降苟活。可能所述不全,但请牢牢记住,记住英雄的名字和败类的嘴脸。

:100年前,即1895年2月12日,清朝北洋舰队在经过激烈的中日甲午战争后,于威海卫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覆灭,决非历史的偶然。从下文,读者可略见一斑。
  1895年2月12日,北洋海军在威海卫刘公岛全军覆没,5000多名海陆官兵向日军投降,十几艘战舰成为日军的战利品。从此,这支曾威慑远东、雄视海上,令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大清舰队,在海洋上销声匿迹了。
  1888年9月,也是在威海卫,一支拥有25艘舰船和四千多名官兵的北洋海军正式建立。以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为支柱的7艘2000吨以上的战舰,构成了北洋海军的主力阵容。这7艘战舰均购自英、德两国,先后于1885年、1887年下水,其战舰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均属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舰,不仅吨位大,而且全身装甲,并各装备了4门305毫米的巨炮,如同海上浮动的炮垒,被日军称为“东洋巨擘”,畏之“甚于虎豹”。此时的北洋海军,其规模和实力都堪称远东第一流舰队。
  在大海彼岸,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总国策的日本,其海军的现状却很难满足其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当时日本海军拥有舰船22艘,其中2000吨以上的主力战舰,仅为扶桑、浪速、高千穗、比睿、金钢等5艘,且扶桑、比睿、金钢三舰舰龄均已11年。如何完成征服中国的战略计划,从天皇到大臣,面对现实无不深感忧虑。为了赶上和超过清朝海军,实现其侵略的目的,日本政府在1886年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公债,用以完成建造“松岛”、“严岛”、“桥立”战舰在内的第一期军备扩充计划。1887年,日本明治天皇向当时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下了谕令,决定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于皇室经费的十分之一以上),用于补充海军经费之不足。天皇的举动带动了日本的官员和富豪们,他们竞相为海军解囊,捐款总额达103.8万日元。1893年,日本天皇再次决定,以后六年间,每年从内库中拨30万日元,各大臣、长官、议员也纷纷从薪俸中拿出四分之一用作造舰经费。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年军费开支已超过3450万日元,占国家全年总预算开支的五分之二以上,比重之大,当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极为罕见。
  然而此时的大清帝国,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经过多年紧锣密鼓的建设,京城的颐和园已初具规模,一个个苑园工程也先后竣工。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在国家财政紧张,大量向外国借债的情况下,仍没有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急需加强的海防建设,而是骄奢淫逸,大肆挥霍。1885年,清政府向英国借款150万英镑,提拨半数修建颐和园;1880年和1887年又两次向英、德两国借款修建三海工程。清政府先后以“挪拨”、“划拨”、“挪垫”等名义大量提取海军经费,用于颐和园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清政府先后挪去不下二千万两白银的海军经费修颐和园。然而停泊在军港内的北洋海军,由于经费不足,自1888年成军后,未再补充一艘新型战舰,改装一舰和更新一门大炮,致使整个舰队装备老化。因此,到甲午战争前,日军舰队实力已远远超过清朝海军。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大小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6万余吨,炮400余门,鱼雷发射管近百个。1894年7月,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由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编成了集海军战舰之精华,以“松岛”、“严岛”、“桥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扶桑”、“千代田”、“比睿”、“金钢”等11艘2000吨以上战舰为主力的、拥有舰艇29艘的联合舰队。
  清政府号称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州四个舰队,共拥有大小战舰78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8万余吨,炮600余门,鱼雷发射管近70个。然而,这四支舰队除北洋舰队拥有巨型铁甲舰及大型巡洋舰,能执行外海作战任务外,其它三支舰队,虽然舰船数量并不算少,但多是1000吨级左右的小型陈旧舰船,不堪海上风浪;加之清朝各舰队自成体系,始终未形成统一的指挥。实际上,甲午海战只是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实力对抗。
  战前,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34艘,然而构成这支舰队主力阵容的“定远”、“镇远”、“来远”、“经远 ”、“致远”、“平远”、“靖远”、“济远”等2000吨以上战舰仅为8艘。从表面上看,北洋舰队舰艇的总数量多于日本联合舰队,但就其主力战舰的数量、吨位以及舰龄,均劣势于日本联合舰队。
  再从装备火炮总数来看,北洋舰队装备舰炮、机关炮130余门;日本联合舰队装备舰炮、机关炮112门,装备新式速射舰炮167门,而北洋舰队速射舰炮为零。据当时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口径为120毫米的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炮弹8—10发;150毫米的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炮弹5—6发,而相同口径的旧式舰炮,每分钟发射炮弹仅为1发。这就决定了联合舰队在打击能力方面,远远强于北洋舰队。事实也正是如此,据战时目击者描述:“‘定远’、‘镇远’两舰仅发一炮,而‘吉野’三炮已约有40弹丛集我舰,……且我舰甫开一炮,烟历十四分钟不散”;还有资料记载,作战时,北洋舰队一分钟只能发射33发炮弹,而联合舰队可发射193发,并且使用无烟弹药。
  无疑,落后挨打是造成北洋舰队悲剧结局的历史成因,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舰队尽管装备劣于日方,指挥决策也有颇多可议之处,但北洋舰队爱国官兵在逆境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激战仍达5小时之久,他们所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和爱国精神,将永垂青史。

对实力一词的解释是:1.实在的力量,多指物资﹑兵力等;
2.犹功劳;
3.切实用力。战争的结果就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日本战舰优于中国几乎是伯仲之间但是 保守妥协的清政府最后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真的打不过日本吗?
但从政治层面来说,一定打不过。一切军事都是政治的延伸。清庭也不说腐不腐败。一个腐败的国家,其战斗力也并不一定就差,在与实力相当的对手交锋时,也并不是一定就败。除非对手是超级大国。但是,清庭统治者思想僵化、摇摆不定。从鸦片战争以来即是如此。我们知道,印度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了许多...

甲午战争双方的战力表?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甲午战争中日军...

甲午战争时中日实力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清政府先后挪去不下二千万两白银的海军经费修颐和园。然而停泊在军港内的北洋海军,由于经费不足,自1888年成军后,未再补充一艘新型战舰,改装一舰和更新一门大炮,致使整个舰队装备老化。因此,到甲午战争前,日军舰队实力已远远超过清朝海军。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军舰和日本的军舰对比实力如何?
参加黄海海战的北洋水师有12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是11艘战舰。数量基本相当 北洋水师中有8艘是较强的铁甲巡洋舰,其中定远镇远2艘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战舰。而日本联合舰队,也有8艘是新式的巡洋舰。其中吉野号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高速巡洋舰。从表面上的实力来看,2军旗鼓相当,北洋水师甚至略强。但是从软实力...

甲午战争时,中国面对刚崛起的日本,真的没有机会赢吗?
中日谈判 更何况,中国国土广阔,战略纵深极深,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拉开一场规模巨大的持久战,死扛到底,一定会取得胜利。因为,日本再怎么说都是一个小国,长时间的持久战需要经济作为支撑,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的资源来和清朝打一场持久战。当时在签订条约之前,日本在这侵华战争中已经是强弩之...

有关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军舰总数 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

甲午战争前和战争中的中日对比情况100字
巡洋舰19艘,鱼雷艇37艘,加上炮舰等59000吨,日军略占优势。同时北洋海军成军较早,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所以总体实力上,海军也弱于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中日力量对比情况?
第一次在百度问答里转悠,看到你的提问,感觉这个问题好回答,但要是回答好却又很难,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那段历史时,心会淌血。。。如今,黄海美国航母又来耀武扬威,难道历史真的会像车轮一样,周而复始吗?不废话了,先回答你的问题---中日两国之间力量对比: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痛定思...

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时的中日武力对比
这期间,除了海战,中日还发生了平壤战役、南帮炮台保卫战、南帮炮台保卫战、摩天岭战斗、杨枫岭战斗、龙庙嘴战斗、鹿角嘴战斗、百尺崖所战斗、所城北战斗、赵北嘴战斗、南、北虎口战斗、虎山战斗、孙家滩伏击战等一系列大大小小十几次陆地和港口作战。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战争史上,自明朝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正面交...

2ch:为什么日本在中日战争中输给了中国
并没输,当时日本军事实力远远在我们之上,他们当时的人数和士兵素质以及武器比我们强多了。要不是美国佬往日本人老家投了两颗原子弹差点让他们家都没了,他们会一直打下去,眼前摆着一块又香又肥的肉,傻子才不吃!傻子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