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写作背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写作背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鉴赏
水调歌头
本词调出现较早。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第一章。双调,九十五字,押平声韵。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①,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④。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⑤。不应有恨⑥,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
①“明月”句:李白《把酒问月》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化用其意。
②宫阙:宫殿。
③琼楼玉宇:指月中的宫殿。
④“起舞”二句:与前三句比较,意谓月宫高寒,不如在人间舞于月下,清影随人,更为美
妙。何似,意即不如。
⑤“转朱阁”三句:写月亮照人,而人不能寐。
⑥“不应”句:意即月亮跟人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怨恨。
⑦婵娟:美好的形态。这里指月亮。
赏析
这首词被认为是体现苏轼“以诗为词”特色的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但即使“以诗为词”、抒写性情,也还是没有失去词的本质。我们可以对照来读同样是借月抒怀和思念其弟苏辙的《中秋见月寄子由》诗:“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在对比中可以看出,即使是豪放之词,在语言和意境上仍然体现出词的柔婉之色。如“朱阁”、“绮户”,这是词中常用而诗中并不常见的。又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苏轼诗中的表达也不一样。他有《中秋月寄子由》诗:“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也是祝愿亲朋好友能够千里共享明月,但诗中不用“婵娟”。“婵娟”本是形态美好之意,在诗中虽然常见,但一般是用作形容词,而像苏轼这样借指嫦娥进而借指月,在这里不仅仅是押韵的问题,还体现着词的所谓不可直接说破的特色或者说用代字的特色,虽然王国维对词用代字表示不满,但这确实是词的特色之一,词就是要说得婉曲、含蓄。
比较苏轼的中秋词和中秋诗,显然词更好。而它的好恰恰在于巧妙地运用“以诗为词”,结合了诗和词的特点。词的特色在于抒情委婉,意境清旷,这种清旷是属于带着词的轻灵谐婉的清旷,而不同于诗的壮阔雄豪的清旷。苏轼词所体现的诗的特色则在于抒写作者性情,体现“诗人之词”的哲理意蕴。作品通篇咏月,但又处处关合人事,是一首契合着自然与社会的中秋词。上阙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美丽奇妙的神话传说融汇一体,写作者进退出处的矛盾心态,而借明月自喻清高孤傲之意;下阙则借圆月衬托离别,以千里共明月的祝愿表达普遍的人生观照。作者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中,写出自己的遗世独立和对人生的执着热爱,同时以一己之离合写出天下人悲欢离合的普遍情感和作者对所有人的深挚祝愿,使作品体现出蕴藉含蓄的哲理意味和令人感动的人间情怀。
《水浒传》“血溅鸳鸯楼”一回中,写到八月十五歌女唱这首词,可见当时传唱之盛。今天的流行歌曲中还盛行着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当然,这是后人所谱曲,苏轼时代的《水调歌头》如何唱,已经不可考,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苏轼的词与音的律关系是怎样的?苏轼的词是否协律,宋人本身对于这个问题就有很多争论,比如他的弟子黄庭坚、晁补之等或委婉或直接地说他的词不协律;李清照也直接指出说苏轼词“皆句读不协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而陆游就为苏轼辩驳说,苏轼并不是不能歌,也不是不懂音律,只是“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那么,苏词与音律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柳永最具创造性的慢词是在市井新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而苏轼在这一点上仍然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他创作歌词所用的是乐坛上熟悉的调子,这些大多是唐五代传下来的,而不是市井间新创的俗乐、俗曲。另外,对于那些并没有应歌目的的创作,苏轼便不太注重守律的情况。从一些材料的记载能够看出,苏轼并不是不懂音律,只不过达不到柳永、周邦彦那种精通的水平而已。所以在词与音律的关系上,苏轼的特点是,不愿附和市井俗乐,也不愿以词就律,他是以诗词一体的观念,通过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同时又严守诗词疆界,使词成为一种与诗并尊的、同时又具有独立性的文学形式。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赏析是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这首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旷达心态。【全诗赏析】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既是对月亮的问候,...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背景故事,至少450字?
1. 写作背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身处黄州,内心充满忧郁。面对皎洁的月光,他思念亲人,反思自己的境遇,感慨万分。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他借酒消愁,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2.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何时才能见到那轮明月?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那天的宫阙,是何年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解,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藉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厚矣。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中秋佳节感怀之作,以深情怀念胞弟苏辙为题。词人用形象描绘,营造月光如银、亲人遥远、高远旷达的意境,与往昔神话融合,月的盈亏间蕴含丰富哲学思考,是一首自然与社会相融合的感慨诗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这首词是中秋佳节之夜,苏轼所写的一首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怀念之情。苏轼以形象描绘的手法,构建出一种明月高悬、亲人远隔、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将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理融合在一起,蕴含浓厚的哲学意味。这首词被认为是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高度契合的感怀之作。词前小序表明...
苏轼水调歌头是豪放还是婉约 原文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应该属于豪放词,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出了声旷达的胸襟。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由苏轼创作。此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苏轼,宋代文学巨匠,其词既豪放又不失深沉,对后世影响深远。二、主要内容与赏析 1. 明月与人生的思考:词中提及“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明月作为永恒...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节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