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末统治集团没有抓住继续执政的机会?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7
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集团为什么没有退回东北地区继续顽抗?

的确是这样,满人入关后,一直禁止汉人进入东北,视东北为满人的后花园与自留地,

十九世纪时国内发生大灾荒,汉人为生计开始进入东北(毕竟东北的土地肥沃,人口稀少),这一时期清政府的管控还是严厉的,但为了生存,流民还是不断涌入,到了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为防止俄国侵。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东北实现汉化。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人和河北人,可以说,现代东北人多是山东人和河北人的后裔,其中山东人尤其多。


至辛亥革命时代,东北已完成了汉化过程,即使满人退回东北也成了少数民族,这样继续顽抗也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后来在日本人扶持下建立的满洲国也是如此。

首先 共产党讲究的是党的唯一绝对统治 你见过哪个国家的共产党愿意和其他政党和平的分享权利的?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共同执政几乎只有一种可能 一是这个国家的共产党实力太弱 无法推翻政权 只能先忍着

而且当时中国的两个政党背后都是大国的支持 这两个大国的互相敌对仇视才是根本原因 两个大国都想利用政党控制中国 不可能共同执政 最多像德国分为西德和东德

在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存在着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整个统治集团都是“假立宪”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内部没有任何政治派别的分野;有,也只有个别主张立宪的官僚,但他们不能成为一个派别。上述观点有违史实。在清朝存在的最后几年,的确有一些亲贵大臣主张顺应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方向,在中国建立起日本式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政体,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影响和推动着清末预备立宪的进行。他们既和资产阶级立宪派不同,又与统治集团中的守旧派相区别,当时的中外报刊称他们为“维新派”(《时报》1906年11月10日译丛《西报注二十日上谕》。)、“改革派”(《时报》1906年11月20日《译〈大阪每日新闻〉》。)、或“新党”(《大公报》1909年1月11日《袁官保开缺之三大问题》。)。由于他们主张立宪,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相对应,笔者把他们统称为“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   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主要由四种人组成:一是原先的洋务派,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二是出国考察大臣,如端方、载泽、戴鸿慈、达寿、李家驹等,三是驻外公使,如孙宝琦、胡惟德、汪大燮、张荫棠、梁诚等;四是较开明的满族亲贵和汉族大臣,如善耆、锡良、赵尔巽、瑞□、岑春煊、林绍年、沈家本、张百熙、唐景崇、程德全、袁树勋等。这些人之所以主张在中国立宪,是与他们的经历,尤其是资产阶级化倾向分不开的。

第一,他们大多是清末新政的积极倡行者。
第二,他们大多对“西学”颇有了解。
第三,他们大多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联系密切。

在清廷与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相对立的是守旧派,这是一个思想保守、反对立宪的政治派别,其成员包括三种人:一是排汉思想颇强烈的满族亲贵,如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铁良、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荣庆、醇亲王载沣、陕甘总督升允、贝勒毓朗、旗人良弼等。他们认为“立宪政体利于汉人,而满人历朝所得之权利皆将因此尽失,故竭力反对之(《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册,第473页。)”;二是既善于揣摸亲贵心理,又与袁世凯等人矛盾较深的汉族大臣,如大学士王文韶、孙家鼎,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机,吏部尚书鹿传霖,都御史陆宝忠等。这些人都是“久处要津广蜚令誉者”,担心“立宪利新进不利耆旧,”(《时报》丙午年八月二十九日、三月十九日。),一旦变更政治体制,自己的权势地位将为袁世凯所取代,故附合亲贵反对立宪;三是闭目塞听、恪守祖宗成宪不能变的顽固官吏,如内阁学士文海,京师大学堂总监刘廷琛以及大批号称“清流的御史胡思敬、赵炳麟、刘如冀等。在他们看来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乃历代圣神文武垂创后世,我朝列祖列宗损益至三”(《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39),是“至善至美”的,立宪是“窃外国之皮毛,纷更制度,惑乱天下人心”(《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2),是“速贫、速乱、速亡”之道。这三种人中前两种身居高位,深得慈禧宠信,后者人数众多,且善于摇唇鼓舌。他们的结合就不能不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立宪势力,影响和阻碍着预备立宪的进行,同时它又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混杂在一起,更使清末政潮迭起,新与旧、新与新、旧与旧、汉与汉之间的倾扎十分激烈。

以《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而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又有着显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既保留了君上的种种大权,又对君上大权作了某些限制;既赋于公民一些基本权利,这些赋于又特别狭窄;既以三权分立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又使君权凌驾于立法、行政、司法之上,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宰。这种情况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并不是一部“旨在巩固和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封建法典”,而和《日本帝国宪法》一样是一部二元君主立宪制法典,它旨在中国建立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   在当时众多的立宪国家中选择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作为中国立宪“仿行”的模式,原因有三:1.清政府的立宪酝酿和宣布是以日俄战争为契机的。2.中日两国属于亚洲近邻,共同生活在东方文化圈内,有着近似的社会构架和民族心理,加上两国悠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易于接受“同文同种”的日本政治制度;3.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它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22页。)。他们在比较了各国的立宪制度后得出结论:“故于各国得之前车之鉴,事半功倍,效验昭然。”(《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65页)这样日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效法的对象。也正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选择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君主的绝大权力,是立宪制度中最落后最保守的原生形态,因此它遭到了资产阶级的猛烈抨击,不仅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派抨击它:“其所以悬预备立宪之招牌者,不过欲假此名义……以巩固其万年无道之基而已。”(《民报》 第26号《南洋华侨史略》附 论《 满清政府预备立宪之阴谋》。)就是主张君主立宪的立宪派也认为它是“官僚政治”,“其根本处仍不脱专制之遗臭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118页。)。选择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固然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的政治保守性,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向资产阶级让出更多的权利,采纳英国式的虚君制君主立宪制度。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二元制和虚君制都属于君主立宪制的一种类型,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分享政权,前者有利于封建势力的保存,后者对资产阶级更为有利,究竟是采用前者还是后者,这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在清末预备立宪中,统治集团的部立宪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都在争取实现对本阶级有利两立宪制度,由于宣统政局的变动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立宪目的。但可以预测,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资产阶级的权力必将进一步扩大,乃至最后变二元制为虚君制,实现资产阶级控制政权或独享政权的局面。   《钦定宪法大纲》宣布不久,清廷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动,载沣以宣统生父总理朝政,袁世凯、端方等先后罢逐,1909年10月张之洞也以忧病死,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势力大为削弱,再也无法影响清廷决策,从此清末预备立宪走上了穷途末路。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笼,宣告了预备立宪的彻底失败。

立宪 是个骗局,丧失了各方面的支持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这一切都导致改革始终没有统一的、有力的领导核心。光绪末年,京师流传谚语: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说明新政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统一。(3)新政在执行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官员素质低下...

为什么北洋政府没有成功剿灭国民党?
答: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在长达16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完全剿灭慢慢崛起的国民党,使得后者取自己而代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洋政府没办法完全剿灭国民党呢?北洋政府的成立 北洋政府的班底来自于清末袁世凯所建立的北洋...

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
答:近代以降,亚洲许多国家都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唯有三个国家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泰国,关于这三个国家为什么能够避免被殖民,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靠大,日本靠墙,泰国靠巧”。 那么,中国没有完全沦...

慈禧太后终于醒悟,大力推行“新政”,为何却将清朝搞垮?
答:清朝的封建统治并非是一朝一夕,早在1901年,在李鸿章去世之后,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在那时袁世凯就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发展北洋军。1903年,荣禄又去世,这个时候的清朝几乎没有能人了,说只剩下慈禧这个孤家寡人也不...

清末宪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答:新政的起点应当说是很高的。那时慈禧挟光绪,恓恓惶惶地逃到西安,这时的形势,不但列强压迫清廷进行必要的改革,朝野上下一致要求除旧布新,而且最高统治者本身也深刻认识到完全按旧的方式很难维持统治。于是在几乎没有反对派...

溥仪当时手握大军,不主动退位能否继续维持封建统治?
答:被统治阶层纷纷展开反抗,掀起运动,走上救国图存之路。可以说清末时期的清政府已彻底丧失民心,也意味着封建统治的维持已无法继续。在制度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统治就已经腐朽没落,国内阶层矛盾,民族矛盾极剧激化,危机重重。...

晚清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朝是否可以延续?
答:第一:清朝没有明朝的号召力,满汉分化严重,一直存在等级压制,汉人对国家朝廷认同,对满族却不一定认同,到时候很可能把衰败的责任全推卸到八旗子弟头上,李自成起义军中文人稀少,但是清末文人多数开始投身军旅,末期的东南互保...

为什么中国在清末没有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哪种条件下当时的中国可...
答:很重要的一点是民族矛盾当时的统治阶级是满族。但是如果改为君主立宪制,那么在经济、文化、人口上都占优势的汉族显然会获取统治权。一旦采取君主立宪制,那就意味着所有满族人将失去现有的地位,甚至有被清算的危险,因此他们绝不...

怎样看待“辛亥革命所有的成就都不过是清末新政的继续”急急急!谢谢...
答: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要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党政治的革命。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保障皇权基础上的君主立宪的改革,是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假民主。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目的并不一样,相同点只有适应各自阶级...

明清时期
答: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后妃们普遍信仰天主教,这必将影响到最高统治集团。西方宗教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技引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是满清入关使得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