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没有反刘邦,为何宁死也不反
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他曾经和张良一起研究,并著有兵法三篇 。
理论上说,韩信完全具备的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条件。
而且韩信也确实面临过这样的诱惑,有这样的机遇。
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曾经拐弯抹角劝说韩信另起山头,背叛刘邦。
因为有人在场,他不便直截了当说,就用隐语暗示韩信说:
我曾经学过相面术,仔细给您相过面。如果从面相看,您在刘邦这里干下去,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而且会面临危险,难以善终。但是若看您的背形,则尊贵多了,前途不可限量。
等在场的人都离开之后,蒯通直言不讳对韩信说:
根据你现在的实力,可以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即使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也攥在您的手里。帮助谁,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那边倾斜。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问鼎中原;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就霸业。但是这样的话,您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谁都不会把您当回事,还会除掉您
所以说,对您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如此,他们就会对你非常重视,没有人敢小瞧您。
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做出正确抉择。
项羽也曾派手下武涉去游说韩信:
现在的战局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你可以左右全国政局。你要跟着刘邦干下去,天下就是他的;你如果跟着项羽,则天下就没有刘邦的份。可是你跟着刘邦干的话,一旦项羽被消灭了,你就会遭殃,死得非常惨,因为他对刘邦没用了,他还会把你安定团结的隐患。
因此建议你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实事求是地说,蒯通和武涉的观点不谋而合,分析非常透彻。
可是韩信不为所动,继续追随刘邦,最终下场非常悲惨,不幸被蒯通和武涉言中。
楚霸王项王死后,刘邦霸业已成,韩信对刘邦来说就像黄花菜一样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而且韩信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战,成为大汉江山的最大威胁,让刘邦寝食难安,除掉韩信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偏巧这时候项羽的手下钟离昧前来投靠老朋友韩信,而韩信出于义气收留了他。
刘邦听说大喜,终于找到借口,于是就下令逮捕钟离昧。
而且刘邦还。他采用陈平的计策,以游历云梦泽的名义去收拾韩信。
韩信听说后并没有造反而是听从别人建议,打算杀了钟离昧去晋见刘邦。
可是当韩信拿着钟离昧(自杀)的头颅,到陈晋见汉高祖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放过他,而是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装在后边的车上。
韩信这才如梦初醒,后悔没有听谋士的话:果然像人们所言‘狡猾的兔子死了,优良的猎狗就要遭到烹杀’。
虽然当时刘邦并没有杀他,仅仅是剥夺了韩信的兵权。但从此之后,韩信就像拔掉牙齿的老虎,命运掌握在刘邦手里。
四年后陈豨造反,吕后果然设计除掉了韩信。
那么,韩信为什么仅仅追随刘邦,没有另立门户?原因有两个。
韩信有自知之明
韩信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战略家;战略家的特点就是脑子清醒,眼光独到,有敏锐的观察力。
最重要的一点,韩信不是个狂妄自大的人,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刘邦曾经跟韩信在的时候,谈过带兵打仗的事。
刘邦问道:根据我的军事才能,适合,领多少兵呢?
韩信说:陛下的水平,可以统领十万人马。
刘邦又问:那么,你可以带多少兵?
韩信说:如果我来带兵的话,没有上限,自然是越多越好。
刘邦心中不服,他用不屑的眼光看着韩信说:既然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还在要在我领导之下?
韩信说:陛下虽然带兵打仗不那么厉害,但是却知道如何驾驭会带兵打仗的将领,让大家对您俯首帖耳,这就是您的过人之处。况且陛下您的权力是上天赐给的,是真命天子,我们无法跟您相比。
刘邦后来也直言不讳对自己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如此,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长,却精通驭人之术,能让比他们厉害许多的人当自己的马仔,团结在他们周围,心甘情愿效劳。
而且能当皇帝的人,往往会知人善任,把那些人才放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最佳才能。
当这些将领们产生矛盾的时候,当皇帝的人能够平衡,实现对他们的严密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大臣是受到刘邦教育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韩信是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
因此,韩信知道自己只能独当一面,无法统帅全局,不是当一把手的料。
他对刘邦的折服是由衷的,对自己没有自信,怎么会不对刘邦言听计从?
当然这并非主要原因。即使韩信没有当皇帝的才华,但是割据一方还是能做到的。
就像民国时期的阎锡山、李宗仁和龙云等人,他们虽然没有能力跟蒋介石争天下,但是割据一方也能获得利益最大化,让蒋介石奈何不了他们。
韩信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那样的条件,而是不想。
韩信这样做是因为,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是无数士大夫和将领的做人准则,历史上很多人献出生命,不为富贵荣华,只为报答知遇之恩。
豫让、荆轲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公不惜拿命一搏,抛头颅洒热血不皱眉头。
上面两位是小人物,韩信是大人物。
他也许无法做到刘邦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反抗,也许无法认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规则;但他对刘邦的感恩是不打折扣的。
在项羽手下效力的时候,韩信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郎中。
他也曾多次给项羽出金点子,但是项羽对这个小人物不屑一顾,一次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这让胸怀远大理想的韩信感到很绝望,于是他毅然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
不过刘邦跟项羽一样,也没有看出韩信是一匹千里马,只让他当了一个基层官员,负责管理仓库。
即使夏侯婴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也没有对他委以重任。
对此韩信非常失望,就在半夜逃走,被萧何发现后追回,向刘邦推荐。
韩信从此平步青云、大展宏图,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上面的说法依据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但是里面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如果刘邦是个平庸的皇帝,会委屈韩信;但是刘邦是成就了霸业的人,阅人无数,有伯乐的眼光,能慧眼识珠。
以刘邦的眼光,完全可以经过一番谈话,就能知道韩信是个栋梁之才,不会一再忽略他,费那么多周折。
司马迁之所以写萧何月下追韩信,大概率是他为了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虚构的。
可以肯定,韩信能不能达到重用,完全取决于刘邦;刘邦重用韩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韩信的价值,要不然怎么让韩信一步登天,拜一个军官为大将?
无论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是否虚构,刘邦改变了韩信命运是没有疑问的。
正因为如此,韩信对刘邦始终感恩。
在谋士劝说自己自立门户单干的时候,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韩信还对刘邦说过这样的话: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这段话最能代表韩信的真实想法,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韩信为什么没有反刘邦,为何宁死也不反
韩信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那样的条件,而是不想。韩信这样做是因为,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士为知己者死是无数士大夫和将领的做人准则,历史上很多人献出生命,不为富贵荣华,只为报答知遇之恩。豫让、荆轲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公不惜拿命一搏,抛头颅洒热血不皱眉头。上面两位是小人物,韩信是大...
韩信宁死也不愿意谋反,是因为他哪里不如刘邦?
很显然,其实这也是韩信为什么宁死也不愿意谋反的原因。刘邦对于韩信来说,那可要比一饭之恩的恩情要大的多,仅仅是一饭之恩他就能重金回报,那么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他肯定就要以命回报了。别说,韩信死在一群女人手里,就算是刘邦没有任何理由想要杀掉韩信,那么韩信也肯定也会无怨无悔。不过,话...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03韩信没有造反的资本,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天下太平以后,韩信也如愿成为了诸侯王。只不过从他比较熟悉的齐国调任成为楚国的国王,这也算是刘邦对他莫大的信任了。韩信本人也是比较满意的,手里的兵权也都逐渐交割给了刘邦,成为了朝廷的军队。这个时候韩信已经丧失了造反的资本。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
韩信没想造反为什么还会被杀?
就算韩信没有功,刘邦喜欢韩信,照样可以封他高官。反过来,如果韩信得罪了刘邦,就算韩信攻下的城再多,刘邦也不会尿他。由此可见,蒯通作为一个聪明人,出的这个主意,确实不智。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这样看蒯通,就是把他看错了,蒯通撺掇韩信攻齐,他一开始就知道刘邦会不高兴,他就是故意要让刘邦不高兴。为什么...
韩王信为什么甘愿投奔敌国,也不愿降汉?
由此可以看出韩王信还是比较有军事才能的,从此以后刘邦就开始关注韩王信了,觉得他不是一般的人物。后来刘邦在荥阳一带被项羽打得无还手之力时,自己偷偷逃跑,派周苛、枞公和韩王信替他守荥阳,结果荥阳失守,周苛、枞公宁死不降楚,结果被杀,只有韩王信为了活命投靠了项羽。等到项羽放松警惕之时...
有人说:韩信不死,汉家必亡,韩信造反的可能性有多大?
为什么刘邦可以,我韩信就不可以呢,所以韩信不死,汉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刘邦平反了战乱,回到宫中看到韩信已经死了,他高兴又可怜,他听吕后说,韩信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话,如果听从了他的话,那么就没有你刘邦的什么事情了,所以韩信不死,大汉必亡国。
一代冤死的兵仙,整个西汉为何无人为其平反?
其实韩信并没有谋反的证据,当然有人告发,刘邦只能宁可信其有,韩信有充分的能力和实力谋反。但是韩信敢大摇大摆去迎接刘邦,也没有任何楚国军队调动,就证明他不心虚,为了避开嫌疑还杀掉了投奔自己的原项羽将领钟离眛。刘邦认为让韩信担任诸侯王,早晚是个潜在的祸害,不过在没有找到谋反证据的情况下,...
韩信三十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因此,愚见韩信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属于一个改变天平的砝码,而自身是没有力量与天平两边的任何一方对抗的。韩信,也不傻,如果他有绝对的力量,早就反了。而刘邦、项羽也同样有这样的心理优势,因此派使者催促其加入己方阵营(甚至也只是为了让他不加入对方阵营就行)。韩信既然不能另起炉灶,他就必须...
既然章邯能投靠项羽,为何后来宁死也没有投靠刘邦?
既然章邯能投靠项羽,为何后来宁死也没有投靠刘邦?少府章邯郸是秦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到了最后,这最后的救命稻草也被洪流淹没,大秦帝国从此开始崩溃。 皇帝梦想着自己亲手建立的大秦帝国,能够传千世万世,但没想到会成为胡亥这个失败者。被项羽打败的章邯忠实地追随项羽,不服从刘邦的真相而死 少府章邯郸...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被自己的好友兼恩人萧何找借口骗入宫中,给刘邦的皇后吕雉派人杀死的。所以后人叹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韩信当初没有萧何的举荐是不可能当上刘邦大将而立下赫赫战功的,正因如此,他对萧何十分信任,才会上他的当,让他骗进宫中,被杀身亡。当然,没有萧何,韩信也非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