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皙的志向为什么会让孔子如此的感叹呢?
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太平社会缩影。显然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契合。这幅太平盛世图,寄托着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尊重古礼,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契合。
王充认为曾皙说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式,也就是“雩祭”。所谓“雩祭”是指的春天求雨的祭礼。《礼记》言“雩祭”祭水旱也。儒家强调礼乐治国。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却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而曾皙对古礼做如此具体生动地描绘,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高度契合。可以想象作为老师的孔子内心的喜悦。故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鲁设雩祭于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王充《论衡·明雩篇》
三、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
《侍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的四年里,此时他已年近七十,在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游列国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救世之心无处安放的孔子因此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思。曾皙的主张有远离政治,不求仕进之意,对四处碰壁,略有些心灰意冷的孔子此时的心境和处境相契合。而他描述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也许适时的抚慰了夫子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其实这种思想在《论语》其它章节中也经常见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天下有道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这就是儒家“既尽力而为 ,又顺乎天命”的思想。所以钱穆认为曾皙的志向符合了孔子的曲肱之乐和浮海之思。但他又认为孔子是不会真的归隐的。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 (钱穆《论语新解》)
四、曾皙的言志的“气象”非其他三位可以相比。
朱熹认为曾皙之志来自日常生活,但胸次悠然,其他三位则拘于事为之末,气象与曾皙无法相比。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朱熹《四书集注》)
综上所述,孔子在听完曾皙的志向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志向为什么会让孔子如此的感叹呢?
一、太平盛世图景,寄托儒家政治理想。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太平社会缩影。显然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契合。这幅太平盛世图,寄托着儒家的政治理想。二、尊重古礼,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契合。王充认为曾皙说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式,也就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最欣赏谁为什么
而这温馨的画面,所体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社 会的国泰民安、礼备乐足。因此,孔子才会由衷地感叹:吾与点也!第二,与其他人相比,曾皙的回答超脱了自我的局限。子路说“由也为之(让我子路来做的话)”;冉求说“求也为之(让我子路来做的话)”;公西华谦虚一点说“愿为小相”。三个人虽然...
《侍坐》谁的理想更符合当代中国
孔子对子路的观点微微一笑,认为其治国理念缺乏谦让之德。对于冉有的看法,孔子沉默不语,但之后表示赞同,认为礼乐教化不应仅由君子实施。对于公西华的见解,孔子表示遗憾,认为其才能未被充分利用于更大的舞台上。然而,曾皙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深刻认同。曾皙并未直接陈述自己的志向,而是以诗意的方式描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反映了儒家什么主张
答: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或 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
孔子评价四位优秀弟子有何特点?
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
曾皙的志向
曾皙的志向是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强调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种理想侧重于以美治国。曾皙一般指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是什么?急!谢谢
《论语 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乃孔子与弟子讨论个人抱负之纪录,但夫子听了从子路到曾皙(点)所表述的志向襟怀后,不禁一声长叹而后说:「吾与点也.」由於夫子对曾点「叹息」又「称许」,因之引起到底夫子真意为何的争论.本文试图透过当时情境之分析及纪录真相之还原,全面厘清包括当时师弟的年龄,孔...
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
1、春秋时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门徒中,有鲁国南武城曾氏父子两人。其父名点,字皙;其子名参,字子舆。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门徒中的佼佼者,而父亲曾皙更是当时读书人中淡泊名利、向往优游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这种志向曾经深得孔子的称赞。曾皙在饮食上有一种非常执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欢吃果实小而圆...
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孔子对冉求志向的评价 存在疑问
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这篇对前两人的评价的理解表示赞同。但是对于公西华,原文孔子的评价是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书上的解释是 公西华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呢?
“即其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具体怎么解释?
注:曾皙:或称曾点,是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